时间:2022-12-18 18:42:05 | 浏览:2517
湄潭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西南著名茶乡,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种植加工基地县。出产湄江茶(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遵义毛峰)为代表的优质名茶,从50年代开始,湄潭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湄潭茶海
湄潭茶海
湄潭翠芽贵州省遵义市特产,于1943年,在湄潭境内的中农所相茶试验场,以湄潭苔茶群体品种为原料,仿照龙井工艺试制而成,其外形扁平属雀舌类绿茶。湄潭翠芽在其制作工序中既汲取了西湖龙井的炒制方法,而且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五道工序。炒制程度要比龙井茶更轻。
湄潭茶海
2017年5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湄潭翠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今天我们绿茶对冲回到贵州,徒弟与师父过过招,湄潭翠芽对冲湄潭翠芽。此次代表龙井的西湖牌明前特级金罐,近期销量也有900多罐,是西湖牌线上主销产品之一。产区标注为西湖产区,采摘时间为明前,等级为特级。合斤价在1000元。阳春白雪代表湄潭翠芽,采摘时间为明前,等级为特级。合斤价在1000元。下面我们进入评测。
龙井:条索扁平,色泽黄绿,碎料阔条不多,均整度不错。香气较浓郁。
湄潭翠芽:条形细长扁平,色泽翠绿,形美,均整度高,干茶为青香。
左为龙井,右为湄潭翠芽
龙井:香气较浓,豆香明显,汤感较醇和,鲜感感较强。苦涩感浅,生甘稍弱。
湄潭翠芽:香气中等,清香,苦浅涩显。汤感厚度一般,生津较快,回甘明确。
龙井香气起始程度好于湄潭翠芽,汤感上也有优势,鲜爽更好。湄潭翠芽更清淡,涩感也更难化开。
左为龙井
右为湄潭翠芽
龙井:苦涩上升,香气下降明显,尤其是鲜爽感几乎消耗完毕,汤感微降,甘醇感仍有,喉韵不错。
湄潭翠芽:香气基本不变,甜感向好,汤感厚度有一定增强,略有涩感难化。生津回甘不错,有一定润感。
香气上湄潭翠芽维持得不错。龙井则下降很明显。喉韵龙井明显,湄潭翠芽生津回甘有追分。
龙井:香气降幅较明显,仅余甘甜,汤感尚柔和,苦涩度较低,茶气不错,生津回甘延续前泡。
湄潭翠芽:香气向下明显,汤质变弱,茶汤显薄,口感清淡,回甘不强,苦涩均已弱化。生津回甘仅有余韵。
两款茶基本到站,龙井相对口感更适口。
龙井:一芽一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梗料不少,匀整度一般。不到特级水准。
湄潭翠芽:一茶一叶及芽头为主,均整度好,用料较嫩。
龙井茶底
湄潭翠芽茶底
解析:曲线对比可见无论是在香气强度、汤感醇厚度还是生津回甘上湄潭翠芽处于全面劣势。唯一不相上下的是苦涩控制。
相较与贵州的另一种知名绿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的表现令人失望,无论是香气还是滋味和口感都弱于同价位龙井茶太多。看来徒弟还得多努力才行。
总体看此类雀舌形芽茶在口感上天生有劣势,好看是好看,但不好喝。相对贵州雀舌四川的竹叶青表现似乎更好一些。
本期对冲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来了一个茶友。说,武夷山十二金钗,听上去是十二个岩茶品种,但是,我感觉都一样。岩茶各品种的区分,很玄学。这条留言我看了,又给李麻花看了,不约而同叹了口气。以这么多年喝岩茶做岩茶
武夷岩茶品类繁多,延伸出来的工艺也是不同的。有茶汤颜色似中药的传统足火茶,也有橙红明亮的中足火茶,更有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的轻火茶。这些的区别在工艺上,更在喝茶的茶友口中产生区别。武夷岩茶难懂的原因就我个人观点来说主要有3个因素。1:品种繁多,
武夷岩茶有喜欢的么?来看看吧
中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而茶人陈馨在这点上深有体会。在茶人陈馨还是孩童时,偶遇涨腹等肠胃问题或遇酷暑难耐时的不适,老一辈茶人都会拿出一泡茶置于炉上煮开后添加适当冰糖给陈馨服下,基本茶到病除。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这是存放多年的陈年老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前段听过一个讨论。这个话题底下,讨论众多。张三:“岩茶本身就很香。”李四:“我喝了这么多年肉桂,没听过人工加香精的情况,你该去试试黄观音、金牡丹、瑞香等品种茶,那才叫香炸天。”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每年到了十月,我就会开始期盼。期盼与慧苑铁罗汉的邂逅与聚首。虽然,我们之间,隔着时间的山与海,但在我心里,它从未离开,只是修练于山野,并未出关。于是,我等待。等日历一页又一页地
武夷岩茶历史千年,但成为茶圈一匹“黑马”,不过五六年时间。2015年,随着武夷山高铁站开通,这座闽北小城迎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新机遇。武夷岩茶乘着“印象大红袍”声名大噪之势而兴。岩茶丰富的香气变化、奇妙的品饮感受引人津津乐道,“非花也
我们都知道武夷岩茶水深,门派一堆一堆的,但究竟有多深?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史书记载有上千个品种,据林馥泉先生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有名可考的茶树品种就达280种之多。历史上武夷岩茶不乏一茶多名、或以传说、地名、茶之花
传统炭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利用焙火的火候去水保质,改善茶叶的香气,滋味,去青味,减涩味,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的熟化。茶叶经过炭焙后更能体现其香气内敛,口感醇厚,更能体现茶的本质。通过炭
相关专题链接:水金龟集萃|这个名丛有多尴尬,就有多完美相比以往需要连续八篇推文才能完成的集萃专题,这次水金龟集萃竟然在第五个篇幅就进入收尾,是为了春节寒假的到来我们敷衍了吗?虽然是有那么一点偷懒的嫌疑,但是作为目前五大名丛系列里搜集时间最长